民贸新闻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党建引领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发布时间:2022-09-23 信息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干好这件头等大事  新华社记者  9月23日,秋分,我国将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放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稻浪随风起伏,玉米长势

  新华社记者

  9月23日,秋分,我国将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放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稻浪随风起伏,玉米长势喜人,田野上铺展着丰收的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农乐种植家庭农场,农民操作农机将收获的水稻送入拖拉机(2022年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农”工作和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

  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浔阳街道大平村,工作人员驾驶农机平整土地(2022年2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为做好今年粮食生产,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央财政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分赴田间地头,推动小麦促弱转壮;农业农村、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加强会商和预警、因地制宜抗旱减灾……

  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段冲村麦田里,收割机将小麦装车(2022年5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10年来,我国粮食产能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摆上百姓餐桌。2021年粮食产量连续第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国家仓廪充实,为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

  “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东北是世界主要黑土区之一。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梨树县的黑土地,在一片玉米地里同农业专家细细攀谈,深入了解黑土保护的“梨树模式”。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占世界9%的耕地,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2019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永久基本农田”取代了原来的“基本农田”,体现了永久保护理念。

  这是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气象监测设备(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今年6月,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的黑土地保护法诞生。从初审到三审通过,“小快灵”的立法实践仅用半年时间。除了为黑土地保护立法,各地还加强土壤监测、设立“田长制”、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增施有机肥,多措并举守好大粮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到今年末将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实现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大脑”——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总书记说:“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在河南省邓州市腰店镇夏楼村,农技人员在麦田内进行小麦测产(2022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如今,我国形成了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96个制种大县和120个区域性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节水小麦、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保证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在浙江省淳安县屏门乡金陵村徐家庄自然村的高山生态旱稻田内,党员志愿者在浇灌受干旱影响较为严重的稻田(2022年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7个百分点,超过61%;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力保障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真没想到!总书记会给我一个普通农民回信!”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让这位当地种粮大户很意外,也很感动。

  11年前,习近平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考察时,曾向徐淙祥和乡亲们了解小麦种植情况。今年夏天,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一纸书信,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到农村调研,在很多村子看到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年轻人不多,青壮年男性更是寥寥无几”“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啊!”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粮食生产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解决办法还是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

  我国加大力度支持农民教育培训,构建高等农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协同发展格局,以培育计划为抓手,每年培训农民达到100万人,农民总体素质明显改善。

  近些年来,各地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7800万户。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2018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入法。这项重大制度创新,为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粮食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筑牢了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围绕浪费粮食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并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15px; padding: 0px; color: rgb(64, 64, 64);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金秋时节,希望的田野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辛勤耕耘、不懈奋斗,一定能够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记者于文静、王立彬、高敬、胡璐)


转载和免责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资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资讯内容原始出处,本站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