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韵——丽江古城的文化新表达
新华社昆明7月3日电 题:古城新韵——丽江古城的文化新表达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字强 时光不老,岁月如歌。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犹如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大地上。 历史的烟云拂过古城,积累起厚
新华社昆明7月3日电 题:古城新韵——丽江古城的文化新表达
时光不老,岁月如歌。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犹如一颗绚丽的宝石,镶嵌在滇西北大地上。
以文润城 古老之城韵悠长
以玉龙雪山为屏,伴龙潭清泉而居,因马帮文化而名,借发展旅游而兴。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汇的核心地区,历史上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汉唐时代通往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
走在这座没有城墙的古城里,幽深的院落、潺潺的溪流、光滑的石板路、古老的石桥……这里的草木、砖瓦、屋巷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韵味。
飞檐翘角、黛瓦白墙。“恒裕公”院落是阿六叔的家,始建于1875年,为其家世代居住和经商所用。四方形院子,中间是大天井,周围四个小天井。“宅院保持80%以上的原貌,木雕堪称一绝。”阿六叔说。
2010年,阿六叔家老宅被打造成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2016年纳入古城文化院落项目扶持。“我们生活在这里,院落就是活的,历史就可触摸。”让担任馆长和讲解人的阿六叔自豪的是,宅院已成为各地游客体验古城活态民居文化的打卡地。
“加减法”让丽江古城商业与文化逐渐趋向平衡。自2019年开始,古城逐渐压缩商铺数量和规模,将经营项目划分为扶持类、倡导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取缔与古城“气质”不符的经营项目,对文化传承人、手工艺人开馆授艺等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特色的店铺给予扶持。
拥抱创新 “新古城”也很时尚
这是《丽水金沙》演出现场(2022年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运用现代艺术手段,融合10多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和涵盖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丽水金沙》自2002年5月首演以来,长演不衰。其优美曼妙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乐、丰富多彩的服饰、神奇梦幻的灯效,为游客呈现绚丽多姿的视听盛宴。
只有不断谋新求变,文化产业才能保持生命力。《纳西古乐》《丽江千古情》等演艺剧目同样受欢迎,演艺产业已成为丽江文化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和展示形象的窗口。
记者在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内看到,体感互动、360度全息投影、多通道融合沉浸式空间等现代科技“大展身手”,游客身临其境般领略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游云南”App建成丽江古城智慧小镇专区,开设文化院落、诚信购物等板块,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智能设备对酒吧声音实时监测,超过规定分贝数实时预警;人流量大数据平台与人流疏导系统衔接,实时监测人流量……智慧化运用遍布古城。
薪火相传 文化之城春常在
这里有演员20多名,大都是附近村镇唱歌、跳舞、演奏能手。22岁的纳西族小伙儿向江朋来此跟班学习和演出。他说,先辈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自己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这种表演者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互动的“小园子”式表演,每天都在古城免费上演。类似20多个文化大院在政府扶持下,专心向游客展示文化。
近年来,在雪山书院举办的“丽江讲坛”等活动兴起,许多学者、文化名人前来讲授丽江历史、民族文化等知识。“丽江讲坛”自2012年开办以来,举办讲座280多场次,增强了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信心。丽江市委书记浦虹说,古城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文学、美术、音乐”新名片。
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长和闰元在绘制东巴画(2022年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木丽说,古城在文化遗产要素挖掘和厘清、文化遗产展示与阐释等方面发力,实施各种文化项目,建立“新老丽江人”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引导居民和经营户将自身经营项目与古城文化等融合创新。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2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 “文化是古城的生命线。”浦虹说,丽江古城要推进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文化世界表达,以文化品位塑造古城形象,让这座古老之城向世界展示开放、创新、自信的文化气度,奏响文化新韵律。转载和免责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资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资讯内容原始出处,本站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
上一篇:追光丨体育让乡田更香甜
相关推荐